VR彩票关注这个问题有一段时间了,怎么没有什么人来回答啊?看了前面几位的回答,发现都不是很全面,甚至还有些可能会误导大家的错误信息,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答一下。题主说的机电咨询,我理解的应该就是常说的机电顾问,也就是本人目前从事的工作啦,哈哈~
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这些年的从业经验的角度来回答一下,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主观看法,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预测。如有误导群众和青少年儿童,本人概不负责~也不愿意引起不必要的口水和争论,请有不同意见的同行们理性分析、共同探讨,切忌出口伤人~
机电顾问是建筑机电工程中的专业顾问,其工作范围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技术标)、配合精装修设计、现场管理、竣工验收等等。其职能大概相当于国内设计院、监理、招标代理公司和一部分甲方加在一起的职能,另外还有一些国内没有公司与之对应的服务,比如机电系统评估(举个例子,安邦要买万科的一栋办公楼,但他们对其机电系统不了解,他们公司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就需要机电顾问去评估打分VR彩票,以便他们估价啦,大概类似于企业上市的尽职调查吧。PS:这个例子好敏感有没有~)。不同的项目,提供的服务范围也不同。在几乎所有的港外资项目中,机电顾问都需要上面提到的从头到尾一条龙服务。而在国内开发商项目中,一般都只是做方案、初设、配合精装修,施工图交由国内设计院来做。当然,这两年要做招投标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了。
在很多人都印象中,机电顾问大约等于设计院,但实际上机电顾问和设计院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港外资项目而言,设计院只是承担盖章出图的工作,而其余的工作内容(包括施工图设计)都是全部由机电顾问独立完成,画图的工作量可能只占到20%~30%。出完施工图之后,设计院的工作基本就算完成了,而机电顾问工作的另一波高峰才刚开始。在施工配合阶段,每周1~2次的项目协调会搞得你不胜其烦。还有施工单位的各专业深化图、深化计算书(参见
)和设备材料报审资料需要审批。而在国内项目中,项目协调会基本都是甲方和施工单位开就完了,设备材料报审资料都是甲方和监理审批。至于专业深化图和深化计算书嘛?你问大多数国内开发商甲方的工程师,他们的大多数反映是:什么?还有这个东西?这不都是按照设计院施工图施工就完了吗?
这还不算完,港资项目中最最崩溃的就是审核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线图。这玩意儿是为了控制吊顶净高的,而港资对于净高要求有着图腾般的崇拜 ,净高达不到要求,被骂、被投诉甚至项目停工都是小事,连业主自己的项目总监都可能被换掉。还有,施工现场一条管线需要平移一个柱跨的距离、某个侧墙上800*400mm的风口需要旋转90度变成400*800mm之类的芝麻小事,施工单位都会从现场发来工程联系函(缩写是RFI)要求你两三天之类回复。所以说,在港外资项目中,机电顾问就是甲方无微不至的保姆,而甲方就好象是永远都长不大的任性小孩:你不配合?这可是你们合同中的服务范围,我们付了钱的。信不信我马上投诉到你们大老板那里去?PS:此处大老板不是我们的上司,或者上司的上司,而真的是香港的大老板啊… 港外资的顾问合同服务年限一般3~5年起,长的有8年以上的,所以任何一个项目不被投诉个几次,你就别想完工!
国内开发商项目相对于港外资项目要轻松一些,毕竟不用画施工图,也不用现场服务。但即使是这类项目,机电顾问和设计院也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前期方案需要与建筑师反复配合,而老外建筑师做方案的时间都特别长,所以机电方案的时间就很充裕,有足够的时间去论证不同方案的合理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写方案报告,从技术性、初投资、运行费用、投资回收期等多方面分析哪个方案更适合,和甲方开会决定后就交由设计院在施工图阶段执行即可。另外,还需要和建筑师配合主要机房和管井的位置、大小。方案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审核设计院的初设和施工图有没有按照既定方案设计,酒店项目还需要审核是否符合酒店管理公司的机电设计标准。
招标是和国内设计院非常不同的地方。对于港外资项目,顾问公司出的施工图其实是叫招标图,并不是直接用来施工的,而是用来招标的,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后期项目现场情况、设备采购情况深化后才能施工。招标图和施工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中会清楚地标明出工作界面,像下面这样的:
就像前面有答案提到的,港外资项目非常看重施工界面。对于施工界面的原则就是:最好不要错,如果错误不可避免,那最好就是重复,千万不要缺漏,不要出现三不管的地方。港外资项目对后期追加费用的控制非常严格,扣钱好办。要想多加钱,那是相当的繁琐和复杂,而且需要很多方面签字确认,而且如果金额过大包不住了,就必须要拉人来背锅。相对而言,国内开发商的项目因为在追加费用方面控制不那么严格,所以在做招投标的时候,机电顾问主要是替他们技术上把关,尽量不要出现招标文件和图纸有重大冲突、圈定的品牌档次差异不要过大、某些品牌不生产该产品或该型号之类的情况就行了。对了,招投标还有最后一环,那就是评标报告。在这方面,机电顾问在港外资项目中话语权挺大的(但主要是因为本身专业、中立的特性决定的),国内私企开发商也有一定的话语权。至于国企嘛?因为是公开招标,有评标委员会的专家呢,没机电顾问啥事儿,不过也省得介入各派系的斗争中…..
配合精装修设计也是机电顾问区别于国内设计院的另一个不同之处。一般商场、办公楼的公区、酒店等都需要配合精装修设计,但商场、办公楼一般只有港外资才会找顾问配合,国内开发商都是交给施工单位。现阶段需要大规模配合精装修设计的,还主要是酒店、服务式公寓。一方面是因为其装修造型非常复杂,施工单位没有能力配合。另一方面酒店管理公司要求也很高,他们在和甲方签约之初就要求必须要有专门的顾问来做方案和配合精装修了。还有一个不是很重要的一点:高星级酒店的内装设计顾问大多都是外资的,往来邮件好多都是全英文,大多施工单位看不懂啊。当然,基本也是出于上述几点原因,甲方一般不会找设计院,设计院自己通常也不愿意接配合精装修的活儿。配合精装修相对而言没什么技术含量,基本是在原有一次机电系统图纸上的修改VR彩票,主要就是和内装顾问配合天花上的风口、喷淋、灯具、烟感等的位置和形式,配合里面上的开关、温控面板、消火栓等等位置和形式。其主要原则就是,既满足内装对美观的要求,又满足机电系统本身的要求,如风口气流组织形式、喷淋消火栓布置间距等等。这应该是整个顾问工作中难度相对最低,对经验要求相对最少的工作了,所以通常新人进入公司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这类工作。二.机电顾问的前景如何?
机电顾问的前景,我个人是比较看好的(废话,不然你为什么还在干~)。因为相对于设计院的一站式服务,它分得更细,也更专业,精细化分工往小了说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往大了说也是社会前进的方向。
国内设计院建筑、结构、机电等等全部放在一起的模式,是当初跟着老毛子学的。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一样,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在行业高速发展期可以很高效地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这一点从过去十几年我国房地产爆发式增长过程中设计院恐怖的出图效率就可以看出来。但这种模式的毛病就在于,它不够精细,更因为缺乏后期的深化设计、深化计算等环节,机电系统的能耗是一个大问题。这样做出来的系统只能解决有没有、能不能用的问题,却带来了好不好、用起来高不高效的问题,而这方面的问题随着行业的不景气越来越严重了。参见
另外,机电系统和建筑、结构、幕墙之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后者建好之后就完了,除了幕墙偶尔需要清洗一下之外,其他都不怎么需要维护,也不会产生运行能耗。而机电系统建好之后在一直转、一直运行,因此其前期设计和后期维护等工作都非常重要。这一不同之处,也许是当初西方把机电单独出来的一个原因吧?瞎猜的,别当真,哈哈~
我甚至敢不负责任地大胆猜测:多年以后,机电顾问模式VS设计院模式之间的胜者,应该是前者。当然设计院不会消亡,它应该会逐渐转型成建筑、结构、机电分家的类顾问公司模式。设计人员也不会失业,相反真正有水平的还会在转型后的类顾问公司中成为骨干和中坚力量。但我不看好国企设计院直接转型成功,因为他们面临诸如市场敏锐性差、理念落后、管理架构臃肿、产值分配模式和年薪制之间冲突巨大等多方面的基因性问题。跟其他很有行业一样,模式之变、转型之痛只有私企能做得更好。这个问题比较大,也比较敏感,这里就不展开来说啦。
由于其服务范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机电顾问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是比较高的。除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一个真正高水平的机电顾问还应对设备的造价、对其他专业的影响、承包单位的工作界面等方方面面都非常熟悉和了解才行。这对个人的快速学习能力要求很高。PS:这里说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太好展开来说,我就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大约相当于设计院同样工作年限的优秀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对规范的理解熟悉程度吧,设计院的同行们对不起了。
另外,机电顾问把设计人员从苦逼的加班画图狗生活中解脱出来,设计人员不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画图机器,也不再是那么100%纯粹的技术人员。一般设计院的职业轨迹可能是工程师—高工—总工,而机电顾问的职业轨迹专业工程师—项目协调人--项目经理。所以设计院走的是纯技术路线,而顾问公司走的是技术为主、兼顾管理路线。所以,除了学习能力之外,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必须的。很多在设计院待了十几年去到顾问公司的人,因为不喜欢或不习惯顾问公司的运作模式,要么主动离职、要么被辞退的人也见过不少。
在一单项目中,业主/建筑师通常会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想法, 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 有些符合规范要求,有些不符合规范要求。这时候,作为顾问就要及时跳出来,拨乱反正,指出问题,减少将来麻烦。而这项工作通常是伴随整个项目周期的, 直至交付运营。
所以, 作为机电顾问,要熟知每一条跟机电有关的规范要求,熟悉最近的技术市场VR彩票,有哪些新技术。举个例子,我现在这单项目的业主的前任小PM,建筑师出身,由于建筑上的限制,导致没有足够的位置装扶手电梯, 她不想改建筑图,于是要求我们用35度倾斜的扶手电梯,改成35度的扶手电梯还是不够位置装, 她直接来句,那装个40度的,不就行了, 跟她解释说,没有40度的只有30和35度的两种,还不信,非要拿出规范给她看,才信。还有,两边开门的电梯已经满足不了业主的要求了,他们要求做三边开门的电梯,这时,就要及时跟他们解释,市场上没有三边开门的电梯, 并且拿出图纸来解释为什么三边的开门的电梯技术层面做不到,诸如此类,各种问题,不过,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建筑机电,本身是服务于建筑的, 那些机房,管井都是服务于整个建筑物,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使用者,然而,优秀的建筑通常是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 因此,改建筑图其实是很难避免的, 有时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机房,管井,这时就要重新想机房的布置,去适应新的建筑图,因为建筑优先的原则VR彩票, 机房原则上,只要建筑图不改,我们是没有理由提出改机房的, 所以,每次重新布置机房位置时,都会非常小心。
说说招标,作为机电顾问,是负责帮业主招标的。 标出的好坏,对项目最终造价应该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图画好了,只能说是完成了技术部分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图上清清楚楚的指明分工界面,什么部分归什么施工方做, 一定要在出标时说清楚, 尤其是在两家施工方施工交界面的地方,避免真正施工的时候,A说跟图纸合同,不归我做,B也说跟图纸合同,不归我做,业主一看,嚓,图上没写清,要不然三方坐下来一起扯皮,没结果,要不然,业主出个variation order(签证),给其中一个施工方做,这都是钱啊,成本怎么控制, 就是这样一点点扣啊。
恰巧我这单项目最近正在出大标,亚洲前首富公司的项目,他们的项目经理,机电经理可以说是相当有经验了,技术管理绝逼大牛,上两个星期的项目协调会上,在那跟我讲他们以前另一单项目的惨痛经历,就是出标时分工界面不清,导致整个小区的家里窗户,浴缸,等金属构件的接地用的扁钢没有人做,为这个,就多花了4000万。以此教育我,要好好做,别给他们造成损失。
通常机电顾问会分四个子专业, 通风空调(MVAC), 电气(Electrical),给排水(Plumbing&Drainage),消防(Fire Service)。从业者需精通其中一part, 并且掌握另外三part的基本知识。当然,我指的从业者是高级从业者, 需经过若干年的训练。小年轻们还是要先掌握自己做的那一部分,有精力再学其他部分。其中电气又分为强电, 弱电(各种智能化),电梯,灯光设计,防雷接地,等。
顾问公司更像是业主的保姆,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完工验楼,一直要陪着业主玩。设计阶段,每周一到两次的设计协调会,建筑师,结构顾问,机电顾问,景观顾问等坐在一起各种协调讨论。招标阶段, 帮业主搞各种招标图,技术规范。施工阶段,审批contractor上的shop drawing, 每周一到两次的site visit也是必不可少的。直到项目验完楼才算基本结束。(以上项目指香港项目)
内地项目的玩法和香港项目略有不同, 因为大多顾问公司是没有国内出施工图资质的,所以国内项目一般都是顾问公司做方案设计,然后交给设计院做施工图,当然也有顾问公司出施工图,盖设计院章, anyway,都要同设计院合作完成。
个人感觉,从学东西的角度看,做机电顾问还是比较好的。技术方面,基本上跟机电有关的东西,都需要了解,还要不断关注市场上最新的设备,技术等。管理方面,因为要从头到尾的跟项目,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管理技巧等。
至于前景嘛,真不好讲,也属于房地产相关行业了,你懂得。总的来看,只要基础设施,房产开发不停, 我们就有饭吃。香港基础设施发展应该说比较完善了,但其实现在还有不少项目在建或者将要建。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有大把机会的。经过了之前的粗犷式房地产开发,但愿地产商们能多做精品,不要把支柱产业搞垮了。
1.首先上面两个答案不太全面,A.机电咨询并不是草根公司,机电顾问是正宗的舶来品洋玩意。B.建筑行业也不都是不正规到极点的行业,这个行业有国企民企,规模大小不一,情况不同。
2.欧美建筑设计、机电设计有独立专业的设计机构,国内大型项目往往请境外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随着项目规模复杂程度提高,寻找机电顾问配合的情况也很普遍。
3.早期机电顾问基本都是境外机构,说道这个行业,不能不提柏诚公司(PB),目前很多国产机电顾问公司都是柏诚出来单干,基本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
4.机电顾问参与地产开发项目可包括前期规划,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配合,施工配合,验收配合等全过程。
5.机电顾问包含的专业一般包括暖通空调、给排水、强电、弱电智能化,从业需要掌握四个方向之一。
6.行业前景还行,国内短期看不到变成欧美专业机电公司设计的模式,从个人专业角度讲接触项目多,经验积累应该更快,变成专业大拿会比较滋润,最好拿下注册证书。但个人感觉不如干甲方(开发商)舒服。
本人作为机电顾问从业人员,也借这个地方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所谓抛砖引玉,一起讨论一下:
首先要回答机电顾问是什么行业,可能从机电顾问在国内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能生存来讲,大概就能回答了,谈几点:
1、机电顾问在国内的工作服务模式其实也是舶来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英美FIDIC合同管理模式下的服务形态。在英美国家,实行的市场化的服务,没有设计院这样的单位。机电顾问和
的方案定案,需要结合客户对于项目的定位、租售操盘规划、成本控制计划、招标采购计划、商业营运要求、
实施便利程度等等进行综合分析,什么的的系统是恰当合适的。这种定案的角度和设计院满足规范的角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说的夸张一点,机电顾问是和业主方一起来对产品的功能档次及生产控制进行确定的产品研发者.;
单位按图施工。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在短缺经济时代、满足基本功能的要求下是可以的,而且能发挥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前苏联在30年代、我国在50年代都有过这样的阶段。但是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服务模式先天就有缺陷。比如,中国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地产行业的狂飙突进,大量的大体量、长周期、复杂的大型项目在国内开始建设。需要从立项、方案、设计、招标、施工
、调试全周期获得专业性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固有的国内传统的服务模式就存在缺口,中国的机电顾问服务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3、国内机电顾问服务模式也在调整适应中:一方面所有设计必须国家授权的设计单位才有资格完成,就存在机电顾问和设计之间的工作配合和冲突,另一方面,国内的总包单位不像国外的单位有很强的
有较高要求,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借助机电顾问持续跟踪总包单位的现场工作。招投标也需要专业人员从技术层面予以把控,所以说国内的机电顾问的服务其实是客观上业主的实际需求和国内的实际协作环境共同促成的。
由上述来看,机电顾问的出现是客观市场需求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国内市场的环境影响在不断演化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化、迭代、完善,形成符合和满足国内市场环境需
其次,对于这个行业的市场前景,如果是几年前,建筑行业一片大好,说看好这个行业估计大家都相信。但是随着15年市场的萎缩和滑坡,整个地产市场迎来了寒冬,这个时候如果还要说看好,恐怕就要被扔砖头了。顶着被骂的风险,本人仍然认为这个行业未来可期,只不过那个大家都抢钱的时代已经走了:),个人认为的原因如下:
1、中国未来整体经济总量水平会追赶和超过美国,这是所有精英大佬们的共识,也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还要进一步加剧,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会进一步增加,会出现接近甚至超过亿级人口的城市群VR彩票,非农业人口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城镇化带来的就是生产、居住、工作、消费场所的供应,这是大背景;
2、有人说现在一线城市房价高不可攀,已经有人在逃离北上广,不错,这是目前的苗头,但也是阶段性的,随着矛盾的加剧,政策会出现调整,释放经济的自由度,土地作为市场交易的标的物一定会成为新的核心价值所在地,会成为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第一笔保证资金,附属于土地的财富还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农村土地集中之后的产业化是未来趋势,多余人易土地使用权之后进入城市,是财富进一步增加的保证;
3、中国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确保经济的高速发展,展现执政的合理合法性。当有这样的手段能起到促进经济的作用的时候政策一定会有所调整。
4、过往建造了太多的垃圾建筑需要重新评估改造,今后城镇化会进一步推动地产行业的发展。
只不过这个发展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所谓市场成熟,不再是一窝蜂一哄而上大家都有钱赚的时代,而是更加专业、更加体现服务、更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能赢得市场,粗制滥造、服务思维僵化、因循守旧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1、扎实的专业基础。看起来有点乏味,老生常谈,不过还是要谈,机电顾问强调的是专业化的服务,不是端茶、倒水的服务,一定要求具有足够年限的专业积累才能在具体的项目中快速给业主方给出解决办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分几点:
(2)对于产品和设备足够的了解,对于原理、材料、生产、案例有相对完整的了解,对于招标过程的了解和熟悉;
2、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相对就比较难,需要一定的训练,甚至是生活中多年的习惯造就的。项目中有太多的问题不是规范和手册能解决的,甚至不是其他案例能参考的,这就需要很强的逻辑能力进行分析、推敲,分析利害得失和轻重缓急,最终来指导实际的工作。这一项没有办法明说,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可能是我的表述不够好;
3、清晰、流畅的表达;这个表达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书面的相对来说还容易些,只要专业过关、逻辑层次清晰、有一定的行文能力,大体我们大陆受教育的人还是比较在行的。难就难在口头表达,因为实际项目中可能你的客户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看的报告什么的,客户中有决策权的人通常时间都很宝贵,如果这些有决策权的人要听的意见或者汇报,这就要求除了前面专业性、逻辑性之外,还要求深入浅出的让客户听懂你要表达的,这个非常难,因为你的客户越高层,越不是专业化的人,他一定是逻辑思维及综合能力非常强的人,你和你的团队的背后辛苦的付出太需要这种时候的口头表达了。
4、创新能力;这个可能要求太过分,但是未来行业的发展很可能是不同行业的相互渗透,随着市场的变化,客户对于机电的要求可能会发生变化,那么这时候机电顾问的服务就应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挖据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尝试给客户其他人不能提供的服务和帮助;
以上拉拉杂杂谈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里权作交流,希望能帮到一些从业的朋友,未尽和不足之处,还请谅解。
跳槽到顾问公司快一年,电气专业,以前在设计院。公司在国外名头很大,亚太区总部在香港,这几年大陆业绩很好,主要是高端项目,超高层,国际高档酒店写字楼等。
与设计院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对业主的服务,之前回答说得业主的保姆很贴切,就是要帮业主在技术上把关。有的项目只做顾问不设计,有的项目也做设计,不一定,看具体合同。需要做技术研究,写报告,对比不同的方案,而一般设计院不会做。还有就是施工阶段要审核施工单位或者厂家的深化图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工作做的比较细致,给业主更多的服务。
对个人而言,比在设计院工作更有意思,因为你不单单是画图,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你不止面对设计的问题还会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对个人的综合能力比较锻炼。另外就是业主在招项目管理人员的时候也会更倾向有顾问工作经验的人,算是附加好处。